当前位置:藏獒宠物网>百科>综合>正文

民国一根金条多少克

人气:138 ℃/2024-02-14 21:30:38

自古以来,黄金就是贵重金属。在中国古代,普通货币往往会因为战争而贬值,而黄金却能够永久保值。所以在历史上的有些时候,黄金也能够当做货币直接使用。

民国时期的金条俗称叫“黄鱼”,且有大黄鱼与小黄鱼之分。民国时期的“大黄鱼”就折合今天的重量为312.5克;小黄鱼折合今天的31.25克。此外还有其他规格的,就不一一叙述了。

在清代以前,黄金往往和白银一样被铸成锭的形状。到了清朝后期,为了方便运输和储存,才开始将金子铸成条状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金条。所以到了后来的民国时期,市面上的金条就比较常见了。

民国时期军阀混战,战火连连。所谓枪炮一响,黄金万两。相对于纸币和银元而言,军阀们更喜欢储存金条这种保值的贵重金属,既能用来购买军火,又能当做自己的固有家产。比如奉系军阀张作霖、张学良两父子家中就私藏了8万根金条,不过后来这些金条在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关东军抢走了。

那些专门替客户铸造金条的金铺也会暗中捞取回扣。所以不同的金铺的成色不一,而金条标志的金铺名称、熔铸年份等字样也可能不同。以上海通行的标准金条为例,一条为312.5克重,且长约四寸,宽约五分。

如果顾客有需要的话,金铺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铸造黄金,不一而足。除了比较常见的1两(相当于今天的1.6两)和10两(相当于今天的16两)外也有其他规格。

由于黄金在乱世中可以保值,所以在民国时期,上海滩的大家庭几乎都会存上一些金条作为压箱底钱。

在解放前夕,白银迅速贬值,许多老百姓也开始购买黄金。不过老百姓的身家毕竟有限,真正能存得上黄金的寥寥无几。反倒是国民党的四大家族借着巧取豪夺积累了大量的金条,并搬了不少到台湾去。

《2》

民国时的金条并无固定重量,要看发行方和顾客需要而定,而且标准不一,所以有几克重不好说。

在中国古代,黄金和白银都是以重量计价,而非货币形式。因此金锭和银锭的样式多种多样,有元宝型、饼型、条型的,而条形的,我们一般就俗称为金条。金条其外形又因为类似砖型,所以较大的金条也被叫做金砖。

但是在古代金锭并非官方发行,而是金铺、银楼自行或者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熔铸,因此金条的重量并不固定。另外由于各家金铺、银楼的技术不等,金锭的成色也会有区别。所以一般金条上都会标注是哪家金铺银楼、哪位师傅所铸,有些还会标上成色。大的金铺银楼所熔铸的金条,就比较有信誉。

各金铺银楼虽然可以根据需要虽然熔铸不同重量的金条,不过在古代黄金的价值很高,极少用于流通,一般金条都是富豪人家或者是商号作为储备所用,因此一般会取整数熔铸,比如1两、5两、10两等等。

其中最常见的是1两和10两这两种,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小黄鱼和大黄鱼。不过即使是小黄鱼,普通人家也根本见不到的,而大黄鱼更是只有大富大贵人家才有。

除了这些民间铸造的金条之外,民国时因为对外贸易需要,还有一种国际贸易支付所用的标准金条,简称标金。这种金条标准就比较统一了,金条上会标注金铺名称、铸造年份、分量和标金两个字。不过即使是标准金条,也按照地域分上海、天津、北平三种,这三种标准金条在重量、成色上有一定区别。

比如上海的标准金条就有两种,一种每条为漕平10两,成色则是97.8%,一般在交易时叫做“九七八标金”。另一种则是熔7小条为一条,重漕平70两,叫做“平”。买卖时一般以“平”为单位,价值巨大,所以普通人家根本接触不到。

另外还需要注意一点,民国时期一两也有不同标准,比如北京库平一两是37.24克,而三四库平是34.300,各家金铺银楼所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。所以民国时期的金条到底有几克,恐怕没人能说的清楚,只能一根根具体测量了。

搜索更多有关“民国一根金条多少克”的信息 [百度搜索] [SoGou搜索] [头条搜索] [360搜索]
CopyRight © 2009-2024 藏獒宠物网 All Rights Reserved. 手机版